社科动态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叶子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次数: 作者:钱毅珺 责编:冯圆芳 摄影:马润菲 来源:交汇点新闻

    为弘扬叶子铭先生的治学精神,探讨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卓著贡献,更好地推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时值叶先生诞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于2025年10月27日举办了“叶子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陈云松指出,作为师者,叶子铭先生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作为学者,先生沉潜专注,铸就典范;作为管理者,先生胸怀大局,勤勉务实。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他诚挚期望各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分享学术思考,为我们的学科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开幕式上举行了第五届“叶子铭学术奖学金”颁奖仪式与“解放区文学研究所(延安大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光芒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晓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教授分别致辞。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叶子铭先生严谨求实的学术理念、奖掖后学的温厚师风,进一步强调其高屋建瓴的学科建设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垂范引领作用。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莫砺锋老师委托刘俊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代为发言:“感谢叶先生当年冒着酷暑在珞珈山下转了两小时寻访落难中的程千帆先生,替南大两古专业请来一位大师。我们程门弟子始终铭记此恩!”

    主题论坛上共有六位专家学者进行发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文顶从乡贤视角追溯了叶子铭先生求学育才的人生经历。茅盾研究资深学者钟桂松分享了自己在茅盾故居桐乡工作期间与叶先生的交往,呼吁青年学子承继、发扬前辈的学术热情。延安大学社会科学处教授王俊虎认为,“解放区文学研究所(延安大学研究基地)”的成立,不仅贯通了延安鲁艺精神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思想理路,更传承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奠基人叶先生的学术精神。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周棉基于叶先生的一封信件,回顾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乐育英才的优良传统。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普光强调了叶先生包容开放的治学理念对于文化后撤、科技急进的“新复古时代”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宫立以叶先生为例,阐述了学者著作版本、书信交游、编辑教学等史料视角的多维拓展对学人研究的启迪意义。主题发言从多元视角论析了叶先生的学术实践与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重大影响。

    主题座谈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沈卫威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晓进从执着治学的追求、传道授业的担当和守正淡泊的风骨三个方面,阐释了叶子铭先生的学术人格。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建分析了叶先生学术道路的发展动向,突出其治学风格中历史、逻辑与审美的统一性。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认为,叶先生奠定了对学生关心、对学术虔诚的学科传统。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章俊弟感念叶先生永秉“立大志,笃行之”的学术志趣,尊重并关切每位学子的学术与人生道路。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宗宇主张吸取叶先生开辟个性化治学路径、建设特色化学科体系的宝贵经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刘为民分享了自己经叶师启迪开展现代文学社会科普的过程。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刘俊教授对主题座谈进行了学术总结。

    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聚金陵,追思先贤学术风采,探讨学科发展动向。本次大会不仅是对一代学术巨擘的致敬,更在系统梳理学科发展内在脉络的基础上,展望了新时代人文精神的赓续形态与超越动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体系的自主建构与思想焕新,注入继往开来的不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