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中国-东南亚嘉里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马产业创新与共同富裕国际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次数: 作者:何钰 责编:朱禹同 来源:新华日报财经

    10月25日,“中国-东南亚嘉里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马产业创新与共同富裕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开幕,汇聚中马两国政产学研领域代表共话产业创新合作,共商共同富裕路径。

    产业转型浪潮下 合作探索新机遇

    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马来西亚通过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新兴市场的合作以及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举措,积极拓展全球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2024年,马来西亚GDP较2023年增长5.1%。

    马来西亚前经济部部长、双威大学ASLI董事会成员拿督斯里慕斯塔法・穆罕默德指出,马来西亚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升级瓶颈等挑战。马来西亚已出台一系列重磅政策:“第13马来西亚计划(2026-2030)”聚焦“高收入可持续 包容性增长”,“新工业总体规划 2030”则明确以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半导体为三大核心方向,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中马两国经贸合作基础深厚,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之位,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成员国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马来西亚经济部宏观经济司司长拿督苏哈娜介绍,马来西亚正通过“经济繁荣愿景 2030”,打造“亚洲领先的投资目的地”,未来将重点吸引中国企业参与半导体、新能源、数字经济三大领域。苏哈娜表示,为吸引中资,马来西亚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将简化企业注册、项目审批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中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从“产业协同”到“创新协同”

    作为中马友好的“金名片”,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中马钦州产业园联动发展,开创了“两国双园”的国际产业合作模式,激发产业活力。马中关丹产业园的联合钢铁项目,目前年产能已超350万吨,成为马来西亚最大、最先进的全流程工艺钢铁企业之一,产品销往全球。中马钦州产业园集聚了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张艳认为,“两国双园”的下一步发展要从“产业联动”转向“创新协同”,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她从搭建跨境创新平台、推动标准互认、加强人才流动三方面提出升级发展建议。

    “中国企业已在互联式创新领域积累丰富经验,而马来西亚在制造业领域有深厚基础,尤其是半导体封装测试、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两国企业可依托‘两国双园’平台,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表示,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马企业可联合研发适应当地市场的车型,共建充电桩网络,推动马来西亚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

    上海财经大学战略规划处副处长余典范指出,中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马来西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有自身优势,中马可在跨境电商、数字支付互联互通、数字技能培训等领域深化合作。

    跨国企业是中马投资与技术交流的关键纽带,而企业社会责任(CSR)是中马企业合作的“共同语言”。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卜茂亮指出,需将盈利与环境、社会目标结合。建议构建中马联合CSR框架,加强政策-产业-学术协同,推动负责任创新,实现“负责任增长 共享繁荣 可持续合作”的目标。

    破解多维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创新是合作引擎,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刘培林指出,“共同富裕”要在“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需破解几个难题,在宏观调控方面,需平衡财产性收入与劳动收入,降低住房、教育、医疗等供给弹性较小领域的支出成本,强化对创新与劳动的激励。中马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可通过经验交流、政策互鉴,共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聚焦多维贫困治理,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马来亚大学Ungku Aziz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拿汀斯里苏海扎·哈尼姆介绍,马来西亚推出“硬核贫困人口消除计划”,通过“技能与意愿双提升”的策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中国的‘精准扶贫’给我们很大启发,尤其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一户一策’的做法,以及‘产业扶贫 教育扶贫 健康扶贫’相结合的模式,值得马来西亚借鉴。未来,我们希望与中国在贫困评估体系建设、社区赋能、减贫政策制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他表示。

    此外,本次研讨会设置4个平行论坛,围绕产业与能源转型、RCEP与跨境合作、技术创新与收入公平等议题开展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