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全体同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学校“奋进行动”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致力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具有南大特色的“智慧南大”建设新范式。
一、深化改革创新,构建高效信息化管理体系
优化机制体制,探索南大特色模式:不断深化信息化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实践南大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严格落实南京大学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案,采用市场化机制选聘信息化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南京大学信息化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有效提升中心规范管理和工作效率。
二、筑牢安全防线,保障网络运行稳定
优化安全顶层设计,落实管理机制:调整完善南京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架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制定议事规则,出台《南京大学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分工,规范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流程,全面提升学校网络安全治理效能。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构建防御体系:持续建设学校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推进"一体两城四校区"网络安全一体化管理战略,全方位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广大师生提供可靠、高效的网络学习与科研空间。
高效执行重保任务,实现安全稳定:持续优化网络安全重要时期应急预案,建立省部两级监管部门、专业机构及校内各单位的协调联动机制,组建专业安全工作小组,加强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杜绝系统“带病”运行。顺利完成每年各类重要敏感时期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实现网络安全零安全事故。
严格落实等级保护,确保安全运行:积极贯彻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对重要业务平台实施定期网络安全等保测评,确保核心业务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深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防护能力: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组建校园"白帽子"团队,定期组织全校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和钓鱼邮件防范演练,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攻防实战,以攻促防,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实战防护技能。
三、夯实基础建设,构建高速互联智能网络
过去五年,南京大学以“建设校园一张网”为核心战略,全面推进四校区高速互联及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为教学科研、校园管理、师生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化支撑。截止至2025年,学校已覆盖11万余个校园网有线点位并实现了校园有线网络千兆至桌面的接入能力;近3万个校园无线网络设备构建了全域无缝的无线网络系统;近40G的校园网出口带宽满足了全校5万多名师生高并发访问需求。
2023年,苏州校区(东区)宿舍采用全光网架构并通过部署高密度无线网络设备实现室内外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同年,鼓楼校区苏浙体育网校园无线网络的建成标志着我校南京校区室外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迈入新阶段。2024年,仙林校区与苏州校区之间的40G高速互联链路正式建成并启用,标志着我校四校区高速互联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不仅使得两地间数据传输速率完成了量级提升,还为两地智慧教室间高清混合教学互动,实现两地课堂同步等创新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四、聚焦数据治理,赋能智慧校园建设
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标准:发布《南京大学公共数据编码标准》,大力推进数据规范标准建设,实现“一数一源”,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高效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持续高效推进数据共享服务,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向全校30余个机关部处院系共享校内核心业务系统数据,有效打通两地四校区核心数据流,促进信息互联互通。
五、深化系统建设,提升智慧服务效能
持续推进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发布《南京大学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加强信息化项目过程管理和执行指导;修订《南京大学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范围、权责、分级分类等。
推进重点业务建设。近五年完成人事、科研、学工、本科教务、研究生、党建、外事、资产等主要校内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的重构和建设,强化项目协同、部门协同,全面推进业务流程互通和数据共享,已累计上线在线应用500多个,通过业务线上化、流程一站式、实现核心业务全面覆盖,师生满意度持续提升。持续建设教职工相关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四校区所有类型教职工、人事服务与管理的全周期信息化覆盖,推出电子校友卡,方便校友返校。完成科研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建设,解决了科研经费报销繁的难题。完成研究生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实现招生、培养、学籍、学位、研工业务和数据全线贯通。完成本科生学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以精准化育人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完成本科生教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首次实现了本科生教学管理全流程线上闭环。完成外事综合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实现外事管理信息化零的突破。实现了党建管理服务平台和干部管理系统的“从无到有”建设并持续优化拓展新功能。构建一体化资产管理平台,完成校级资产平台建设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二期)建设,实现校级资产一站式统筹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推进公共平台建设。聚焦师生痛点,建设打造以PC端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南京大学APP、南京大学信息门户、自助打印服务、校园码等为载体的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进驻37个部门的538个服务事项,提供在线办理事项 234 个,涵盖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党务服务、科学研究、信息网络等27个主题,移动端南京大学APP和南京大学信息门户累计提供各类学习、办公、生活移动端服务206项;自助打印服务平台目前已上线共计283种证明24小时自助打印服务。
大力推动无纸化会议系统建设,提升办公效率,增强线上流转。有序推进智慧通行建设,实现校园卡、校园码、NFC、人脸识别等多种进校方式,便利广大师生的通行。
推进校园智能化建设,探索AI赋能师生服务。上线本地Deepseek模型和公有云智能体服务;在科研支持方面,开放QwQ 32B和Qwen 32B校内模型API接口,支持校内用户申请访问权限,助力学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在服务优化方面,上线“小蓝鲸智能问答”服务,覆盖校园生活、办事指南、信息咨询等高频场景,并通过持续优化提升响应速度和准确率,为师生提供更智能、便捷的交互体验。
六、建设四校区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升师生满意度
构建用户服务体系,拓宽服务渠道:大力推进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推行首问负责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在网络及系统建设中更关注用户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认真倾听用户使用评价以及提升建议,持续优化升级服务,以实现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探索一体化服务,提升响应效率:根据学校多校区共建的整体要求,探索开启四校区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入口的四校区用户服务平台,并通过定期在线培训、共享服务知识库、四校区服务人员互助等方式,加快服务响应速度,提高服务效率,从而提升师生满意度。
推进正版软件服务,支撑教学科研:持续推进正版软件服务,根据师生实际需求,采购包括Adobe、EndNote、Matlab等十余种正版软件,并开展正版软件讲座应用,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七、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推进多校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构筑高质量教学环境:通过对鼓楼、仙林、浦口三校区公共多媒体教室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大幅度改善和提升课堂教学信息化环境,为“教、学、评、管”一体化平台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新建标准化考场,保障各类考试顺利进行:新建标准化考场94间,与现有南京大学标准化考点各系统无缝对接,满足省考试院对标准化考场建设的规范要求,全方位做好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保障工作。
创新教学保障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探索教学保障服务的立体化,通过即时服务电话、图文版智慧教室使用说明、智慧教室操作指南短视频、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确保智慧教室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技术保障,助力苏州校区高起点建设
提前完成建设,助力苏州校区顺利启用:在在苏州校区东区启用前2个月,提前完成网络、机房、门禁、监控等东区信息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苏州校区学生搬迁、校区启用、中外院士论坛等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提供有力保障。
落实运维保障,确保校区有序运行:建立苏州校区运维保障体系,完成师生上网、日常教学、考试复试等信息化日常运维保障,不断提升运维服务效能,提升苏州校区师生满意度。
结合机房资源,探索服务科研:结合苏州校区新工科的科研需求,为“中移南大联合实验室”、部分院系提供机房空间保障,并联合试点课题组探索算力服务,助力校区科研发展。
落实一体化协同,便捷师生校区互访:落实“一校两城四校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南京-苏州两城互访的便捷化,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南大”。
过去的五年,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全体同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为将南京大学建设成为“第一个南大”贡献全部力量,共同谱写“智慧南大”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