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托南京大学工科办学中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优势,秉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与建设实践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院师生发挥建筑与规划专业的空间营建特长,以美好人居的擘画之笔,在城邑乡野中书写新时代南大人的使命担当。
五年来,学院师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指示以及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以贯彻落实“奋进行动”的扎实举措,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本文以学院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为侧记,献礼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2018年初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计划筹建,到2019年暑假师生实践团队扎根乡土,再到2024年“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的创新启幕,持续奏响服务国家战略的奋进强音。期间工作站累积派驻777名志愿者,前往全国18省67个村镇,服务受益的村民超30万人,形成了“学术研究-设计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南大模式。
过去五年,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论述,学院乡村振兴工作在党建引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铺展。五年来,学院在这一领域累计取得了百余项学术成果、获得了超千万的科研经费,开展了三十余场次的专题展览和学术会议,是国内高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单位。
一、党建引领齐奋进,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学院党委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遵循,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抓好支部日常学习建设:依托学院党委和党支部,将乡村振兴实践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紧密结合,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累计开展专题学习活动30余场。
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在实践支队中设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党员带头攻坚克难。罗小龙教授、于涛教授带队赴南京大学定点帮扶对象云南省双柏县大庄镇开展了乡村振兴与小城镇更新规划服务工作,罗小龙教授获得“南京大学定点帮扶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梁宇舒准聘助理教授连续3年带队深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实地考察记录牧民家庭生计,利用本土材料与创新技术建成“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实验住宅,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阿拉善右旗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实验住宅
深入实施校地共建模式:学院与广西凭祥、南京栖霞八卦洲街道、江阴徐霞客镇等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党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以设立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总站的八卦洲基地为例,2023年5月,学院与八卦洲街道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2023年11月,2022级建筑硕士党支部与团支部前往八卦洲共同开展“乡村振兴新征程 勤志青春显担当”主题党团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与科普结合实践的形式引导青年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2025年6月,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总站在八卦洲街道东江一组落成。
2020年凭祥乡村振兴工作站授牌
2025年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总站(筹)在八卦洲街道落成
二、多元实践强担当,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乡建服务足迹遍布全国:学院组建83支实践支队,覆盖全国18省67个村镇,挂牌签约26个乡村振兴站点,受益村民超30万人次。完成村庄测绘、民居改造、文化保护等项目100余项,惠及云南双柏、江苏盐城、福建松溪等城邑乡野。学院师生发挥建筑与规划专业的空间营建特长,以美好人居空间的擘画之笔,书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篇章。
乡建服务注重实施实效:具体工作中,学院的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三阶递进”实践法——学期中筹备方案、寒暑假驻村实施、返校后成果转化,形成务实的实践闭环。相应成果被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媒体报道300余篇次。在福建松溪项溪村首创可移动乡村美育空间,累计开展文化传承活动30余场,服务留守儿童及村民超5000人次;在江苏盐城穆沟村,驻村学生在学院周凌教授、华晓宁副教授的指导下,通过老村改造与环境提升,带动乡村旅游收入翻两番,助力该村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在内蒙古阿拉善采用乡土材料建造技术,完成20户民居改造,降低建设成本40%,获联合国人居署关注。
近年来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站点分布
乡村振兴工作站志愿者合影
三、产学研融合促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创新动能”
学科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五年来,学院获批乡村振兴相关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研发“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估方法”“乡土建筑新结构体系”等专利技术12项,承担横向课题经费超千万元。其中,罗震东教授与申明锐副教授受地方委托,在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开展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研究工作,研制的“柿城田园”的规划方案有效地助力了当地乡村振兴示范镇的申报建设,服务于当地乡亲的“共同富裕”。

南京大学编制的富平县淡村镇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平台建设拓展乡建影响:学院与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合作,成立南京大学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由鲁安东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充分依托学校双创基地和学院乡建力量,积极开展跨界、跨校、跨领域、跨学科合作,构建起“高校-政府-企业-乡村”协同的乡村振兴新生态,为南京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期,学院以在苏州校区举办县域规划与城乡融合学术会议的契机,推动了“南大-苏高新”乡村振兴合作伙伴计划的设立,强化校地合作,从乡村振兴劳育基地、平台建设的角度助力学校的苏州战略。在校内,学院联合终身教育学院等机关部处,共建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培训中心,构建具有南大特色的乡村振兴培训项目。

2025年在苏州校区召开的县域规划与城乡融合专题学术会议
四、人才培养树标杆,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振实践育人成效显著: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学院深耕实践育人沃土,近800名学子深入乡村一线,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发展:他们走田间、入农户、解难题,在阡陌沃野间厚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实践成果丰硕亮眼。徐宇曦、陆昕越等人的参赛作品《红色筑梦,乡绘明天》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一等奖,李嘉诚、李翔等人的参赛作品《用好红色资源,绘就乡村新图》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三等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中,豆岚雨、郭亚婷等人的作品《时来“运”转 “乡”约特田》荣获一等奖,李晓璞、赵晓雪等人的作品《从产业孤岛到乡村运营——溧阳深溪芥村民宿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荣获优胜奖,陶姗、黄紫嫣等人的作品《“仰卧起坐”中的中国乡村》荣获佳作奖。在江苏省第三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魏子涵、张倩雯等人的作品《寻耕·弥新·问古》荣获村庄整体规划设计类银奖。2024年“苏港澳乡村振兴工作营”中,三地学子联合设计的“数字乡建平台”,获教育部“港澳与内地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的资助。
学院学子荣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一等奖
回顾过去五年,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在党建引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工作全程,确保方向正确动力持久;根基在于面向群众需求,以“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激发乡村内生资源;源流在于以创新为驱动,运用数字化技术与跨学科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彰显青年担当。
展望未来征程,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建设实践服务,继续发挥建筑与规划专业的空间营建特长,以美好人居的擘画之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城邑乡野中,续写新时代南大人的使命担当!